魏尔平,男,中共党员,籍贯浙江上虞,1954年12月出生,本科学历,中央党校本科班党政管理专业毕业。1995年5月至1998年6月,担任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那曲县委书记。
魏尔平说杭州极少下雪,作为南方人,他是爱雪的,他说那曲的雪,是世间最美的洁白。他又何尝不像一片晶莹剔透的雪花,带着杭州故乡的爱,亲吻那曲,爱着那曲,心永远融进了那曲的土地里。
1995年初夏,温暖和煦的东南季风吹拂着壮阔的羌塘草原,一辆汽车停在了那曲汽车站,皮肤白皙的魏尔平一行杭州援藏干部,缓缓下了车。
阳光灿烂,天蓝云白,是这里了,这里是魏尔平从书本上神交已久的那曲,平均海拔4500米的那曲,无数老百姓在等待着他们的那曲。汽车站外是一片辽阔的草地,魏尔平怀着激动的心情,和杭州首批援藏干部们,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合影。
从这天开始,已不惑之年的魏尔平把自己交给了这片土地,他就是这片土地的孩子,这片土地上的人们都是他血脉相连的至亲,他要在这片厚土上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地做一些实事,哪怕只有三年。
刚到那曲的魏尔平,住在县武警中队简陋的宿舍楼里。他早做好了应对高原反应的心理准备一头痛、胸闷、气喘都用平常的心态对待,实在头痛得厉害,才往武警中队借氧气罐吸一会儿氧,暂缓痛楚。他明白,要让这片大地接受自己,自己首先就要接受这片大地。经过短暂的休整和调节,魏尔平确信自己能够适应高原之后,迫不及待地投入到了对县里情况的摸底工作中。
下乡,深入到一线,无疑是掌握第一手资料的最好办法。同样是下乡调研,初来乍到的魏尔平,领略到了那曲下乡的难度,和杭州比起来,简直是两码事。那曲县地广人稀,乡镇众多,有的乡镇距离县城200多公里,道路泥泞崎岖,最便捷的出行方式只有骑马,朝发夕至再正常不过,工作难度可想而知。魏尔平和其他援藏干部没有丝毫退缩,他们心里很清楚: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只有全面了解那曲县的情况,才能为那曲县理清发展思路,才能找对路子,才能开展好工作。所以必须要到老百姓身边去。
渴了,把人畜共饮的水烧开,简单地杀毒后,照样咕噜咕噜地喝;饿了,吃糌粑,有时候也用牛粪生火煮点面条。起初喝不惯酥油茶,一听说可以缓解高原反应,端起杯子大口大口地往嗓子里灌。为了详细了解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语言不通也不怕,他们可以手舞足蹈地比划,周围的藏族同事们再帮忙翻译……
被烧牛粪取暖的烟,熏肿了眼睛,在荒无人烟、没有路的路上一脚深一脚浅地前行,魏尔平想到了解放西藏、在雪域高原上奋斗乃至牺牲的老革命们,他对“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有了更切实的感受,那些感受从此萦绕在了他的梦里。克服了种种困难,魏尔平和同事们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结合县情,和同事们制定了那曲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建希望小学两大发展方向,具体提出了党建工作、扶贫工作、卫生院改建、通讯设施改进、给乡干部配马匹、争取内地支持等19件待实施内容,为之后的工作开展和具体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是魏尔平收藏的一张照片,拍摄于1996年8月那曲杭州希望小学建成典礼上。每每提及九十年代那曲的基础教育,魏尔平的语速就变得急促起来,他说知识可以改变贫苦家庭的命运,少年强则国强,为了祖国的未来,发展教育是当务之急,重中之重,刻不容缓!
那曲杭州希望小学建成。
九十年代的那曲县,适龄儿童入学率只有薄弱的22.5%。魏尔平分析说,有历史文化原因,地广人稀的地理原因,气候原因,更最主要原因却是经济。让孩子们有学可上,要想劝学,首先要保证有学校,有老师。
魏尔平向记者讲述了一封特殊的家信。那是在那曲杭州希望小学建校一年之前,第一批援藏干部,当时还是那曲县常务副县长的姜军,在那曲县委住宿楼昏黄的柴油灯下,写了到雪域高原的第一家信,以个人的名义承送回千里之外的家乡杭州:“每个杭州人少吃一根棒冰,少抽一支烟,省下的钱可以建三四所希望小学……”
这封特殊的家信在《浙江日报》刊登了。当时,许多杭州人还是第一次听说“那曲”这个名字,但短短一周,225万元的善款从千家万户汇集而来,《浙江日报》这样深情地写道:“向阳中学的盛捷捐出一年的积蓄100元;邮电路小学9岁的王笑凡打开一直舍不得动的储蓄罐,里面有15-16元的硬币……”
筹到了钱,学校得以兴建,短短一年后,在魏尔平和同事们的努力下,那曲县大力夯实改善教学条件,先后有9个教学点和学校,得到了新建或改建。孩子们离开了昏暗的土坯房,魏尔平仿佛看到,孩子们的世界也像新教室一样明亮起来。
那是一条慢慢摸索的路,皮肤变得黝黑的魏尔平坐在藏族同胞家里嘘寒问暖,和同事们一起铲冰除雪,站在山包上俯瞰全县、谋划那曲县的未来,那些都成了再正常不过的事。
退休后,魏尔平回过几次西藏,到过拉萨、去过冈仁波齐。他一直最惦记的还是那曲,惦记着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学校,那里的孩子……还有那里已经有了故乡味道的酥油茶。
魏尔平下乡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