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全松,男,汉族,1952年10月出生,江苏溧阳人,1969年2月入伍,1969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专文化程度。1995年5月至1998年6月,担任西藏自治区那曲县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
上世纪九十年代,那曲对嘉兴人来说还是一个极其陌生的地方,踏足这里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当全国对口支援西藏的集结号吹响,红船旁的党员干部们展现出“舍我其谁”的担当,第一批就有两百多人主动请缨,报名援藏!
张全松,一位有着二十多年从军经历,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的革命军人,心怀“再多当三年兵”的豪情,在这个时候毅然向组织提出了援藏申请。
1995年5月,肩负中央和省委的重托,张全松等3名嘉兴援藏干部,跟随浙江省第一批援藏干部,顺利抵达拉萨。西藏自然环境恶劣,高度缺氧。初上高原的张全松和同事们一进藏,就不同程度开始头痛、头晕、气急、恶心、呕吐、心跳剧烈、血压升高、鼻腔出血,睡不着觉,吃不下饭,整天昏昏沉沉,走起路来像是踩在海绵上,身体轻飘飘的。
张全松在进藏前有轻微的感冒症状,没成想一到高原咳嗽加剧,气管炎也发作了,这对初高原的人可不是小事!感冒带着强烈的高原反应,他不得不住进了自治区医院。一番治疗,稍微缓解后,张全松不甘掉队,紧跟着援藏部队到了那曲。
在那曲的一条主街上,当张全松和大家一起洒下从家乡带来的泥土和水,他的心里,嘉兴和那曲从此就贯通了血脉。那曲的海拔更高,咬牙坚持的张全松还是住进了医院,不得不吸氧吃药,输液打针来缓解身体的不适。实在难受的时候,张全松的思想曾一度产生过动摇,一贯坚强的他,甚至痛苦到对自己的承受能力产生了怀疑。
但这位老兵深知自己到西藏、来那曲,是组织对他的信任,既然来了,就不能辜负组织的期望。他非但没有被困难吓倒,还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高原反应。他用军人的冷静告诉自己,首先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消除头脑中的各种消极因素,不断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其次要顺应高原环境,加强自我保健,保持正常的生活规律。
每天早上张全松都会做呼吸训练,也非常注意饮食起居,不随便穿脱衣服,吃不下饭的时候还会强迫自己多吃一点,睡觉的时候枕头会垫高一点,平时多喝开水,适当运动、但不搞剧烈运动,并配合必要的药物治疗,久而久之,张全松成功找到了适应那曲恶劣环境最有效的方法。
对于张全松和其他援藏干部来说,闯过了高原反应关,还有生存关要接着闯。由于历史原因和严酷恶劣的客观自然环境制约,1995年,那曲还处于极度贫困落后的状态,没有内地那样优越的生活条件。来到西藏,特定的高原环境注定了张全松和其他援藏干部要过艰苦的生活。刚到那曲,那曲县的援藏干部宿舍还没有竣工,张全松和其他几名援藏干部只能暂住在武警那曲县中队几间破旧的房子里。刮风,沙石打得门窗吱嘎地响;下雨,屋漏被子被淋湿。那时候,那曲县里没有自来水,要跑几百米外打井水,天旱时井中积水不足30厘米,打上来的水不仅浑浊,而且异味很重,做出的饭菜也一股怪味。由于缺水、高寒,身上穿了几个月的衣服都无法换洗。三年间,张全松在那曲洗澡的次数屈指可数,在屋里擦背也怕受寒感冒。
那时候,那曲市场上的蔬菜、水果全都是从青海、四川、拉萨等地运过来的,品种少、质量差,很不新鲜,价格还昂贵。能源也十分紧张,生活用的唯一燃料就是牛粪。时值西藏自治区成立三十周年,装机容量10080千瓦的查龙水电站发电后,让那曲县的用电有了改善,但十天中有八天要停电,大多数情况下,只能点蜡烛。邮电也很落后,与内地通一封信大约半月左右。打电话就更难,全县1997年以前没有一部直拨电话,打长途要到邮电局排队。县级机关办公条件同样很差,没有一件现代化的办公用品,当时上报下发的文件都靠手工刻印蜡纸。
面对生活上的各种困难,张全松时常会想,生活艰难是客观存在,思想上可不能有怕苦畏难的想法。到西藏来,就要像“老西藏”那样干事创业,就要拿出孔繁森的那种劲头来,面对自然环境恶劣、物质条件极差的情况,不怕吃苦,以苦为荣。
经过磨炼,张全松慢慢学会了用牛粪炉子烧饭;习惯了在昏暗的烛光下学习生活;闻惯了空气中弥漫的膻腥味;适应了与干部群众同吃风干生牛肉,同喝酸奶、酥油茶。刚开始吃糌粑的时候怎么也咽不下去,之后吃起来也觉得香甜可口了。
在不知不觉中,张全松已经深深地爱上了那曲壮阔的土地,深深地爱上了这里敦厚的农牧民群众。
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因环境岗位的变化,张全松也遇到了一些困难:一是语言不通;二是交通不便;三是工作生疏。那曲县是纯牧业县,是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历史条件、社会经济、自然地理等多种原因,造成与发达地区的巨大差距。
艰难困苦,对于弱者来说,是可怕的,而对于共产党员来说,必须迎难而上。面临新工作、新任务,张全松一步一个脚印,深入实际,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理清工作思路,全情投入到了工作中。
1995年至1998年,弹指三年,张全松利用分管宣传思想教育工作的机会,和同事们狠抓党员干部、牧民群众的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普法、移风易俗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等五个方面的教育,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不断提高干部群众的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文化水平和民主法治观念,并结合实际,提出了加强那曲县精神文明建设的四年规划,制定了那曲县精神文明建设目标管理责任制考评办法,在全县20个乡镇建立了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小组,282个行政村中设立了辅导小组,有600余人担任辅导员,同时建立了4个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示范点。
通过张全松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到1998年,那曲县广大人民群众的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村镇环境面貌明显改善,社会秩序明显好转。生产经营、婚丧嫁娶、惜杀惜售、一夫多妻、一妻多夫等方面的陈规陋习开始破除。作为基本国策的计划生育为广大牧民群众所接受,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2.04%,低于全那曲地区平均增长率,作为百年大计的教育工作,已受到广大牧民群众重视,适龄儿童入学率提高到了53%。
在那曲县工作的三年时间里,张全松和同事们还着重依法开展了对寺庙的教育等工作。通过开展教育整顿工作,建立了寺庙的正常的秩序;全县刑事案件逐年下降,破案率稳步上升,1997年的刑事案件发案率与1994年相比,下降了21.5%,重特大案件下降了28.65%,破案率上升了36.7%,治安案件下降了35%,人民群众安全感得到显著提升;在乡镇、村(居)建立健全了综治、治保、调解和群防群治组织,基层各类民事纠纷调处率和成功率分别达到95%、90%以上。
正如张全松所说,“时光荏苒,岁月悠悠,一转眼已是二十多年,但这三年兵当得值得!”